大家好,今天小热点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应该继续保持联系吗?
专业的心理学回答。
根据伦理守则,心理咨询师在和某位来访者完成心理咨询或治疗关系后,至少三年内不得与该来访者发生任何亲密关系或性关系。
这一规定的出发点,主要在于对来访者利益的保护,避免对咨询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咨询中咨询师可能对来访者的利用和伤害。一旦做了朋友,之后的咨询服务的效果会因此收到影响,基本无法提供。
另一个方面,也是对咨询师利益的保护。在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对来访者是无条件的包容和爱的,部分来访者会表现出过分的依赖,咨询师在反移情的过程中会很麻烦,来访者不合适的依赖行为也可能会影响咨询师正常的生活状态。因此,在咨询关系结束后,两者的联系也就不存在了。
咨询关系结束后,相互之间只是路人了,生活之间没有交集。现在有好多做网上咨询的,有对方的微信,通过微信进行咨询,结束后微信好友也没有删除。咨询师不会给来访者发信息,影响来访者。联系方式还保持着,过节了,来访者发些祝福过来,如果需要咨询,通过微信就可以预约了。朋友或者亲戚来咨询,咨询师会推荐给别的人,有双重关系会影响客观的判断 ,秘密知道了也不好。
严格来说,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只能在咨访关系存续期间保持一定的联系,而且尽量通过第三人(一般是机构助理)进行咨访时间的预约和沟通,咨访关系结束后,不能再持续保持私人联系,这是咨访关系的设定,即为了保护来访者,也为了保护心理咨询师。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不行,主要有以下原因:
1、心理咨询师要保持中立性。
咨访过程中,职业特性要求心理咨询师要对来访者保持一定的价值中立,不对其遭遇的问题进行主观性的道德评价,来访者在这样的状态下感到被理解和体谅,也更愿意倾诉和积极配合调整自己。但既然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心理咨询师也会像很多普通人一样,在其文化背景下形成个人的价值观,日常生活中难免流露出这些价值观的倾向。如果咨访关系结束后,双方仍保持密切的私人联系,甚至成为朋友,咨询师流露出来的价值观就会颠覆来访者在之前咨访关系中对咨询师的认知,尤其在咨询过程中,他们能感受到来自心理咨询师的关注和包容,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因此,咨访关系结束后,总有人想维持这样的关系,来访者不会清晰地分辨出以前的那种让他感觉“和谐美好”的状态,是因为双方是在一种咨访状态,但关系维系在咨访关系外,双方互动的模式必然有所改变,心理咨询师不再像与来访者专有的咨询时间中那样全情关注在来访者身上,这让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疑虑,最终影响来访者的咨询效果。
2、咨访关系被打破很难再续。
能保持一定时间的咨访关系,说明来访者对咨询师较为信任和认可,但是当双方从成为私人关系的那刻起,双方的咨访关系就被打破,特别是双方关系进一步成为熟人关系,一旦来访者的问题没有进行彻底解决,则很难向该咨询师“敞开心扉”,探究自己真实的内心,原有的咨访关系难以重建。其结果很可能是来访者重新去寻找一位自己能够信任且适应的另一位咨询师,影响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效率,也影响咨询师做出专业的判断和引导。
3、保持咨访关系的设定是对双方的一种保护。
相信很多人能体会到这样一种心态,如果认识一位自己较为认可的心理咨询师,只能每次提前预约才能见面,阐述自己的感受,时效性总会觉得有点延迟,但如果这位心理咨询师是自己的朋友,那么很多事会不会可以随时询问,得到更专业的指点呢?就像认识几个医院的大夫,有什么事随时咨询下,就比排队挂号问一圈感觉来得更轻松一些。这恰恰给来访者造成的结果是,免费的服务反而不珍惜,积极配合解决问题的动力明显弱化,另外一方面,心理咨询师则易被这样的关系困扰,毕竟心理咨询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些都是明码标价的资产,如果常与来访者保持咨访关系之外的联系,难保不会有个别人不懂分寸,伤害到心理咨询师的私人空间。
所以,不建议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在咨访关系之外,还保持其他层面的联系。心理咨询师只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位陪护者,总有分别的时刻,收拾好心情,调整好状态,终归要靠自己一路前行。
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头条号!
到此结束,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