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dzikao.com

唐朝第20位皇帝(党项族的历史)【820再度出征的解答】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820再度出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820再度出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唐朝第20位皇帝 党项族的历

唐朝第20位皇帝(党项族的历史)【820再度出征的解答】

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820再度出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820再度出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唐朝第20位皇帝
  2. 党项族的历史

一、唐朝第20位皇帝

唐朝皇帝列表

唐朝 618年~690年,705年~907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乾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以及705年~710年)

嗣圣 684年

睿宗

(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

(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中宗

(重新即位)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见684年,)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睿宗

(重新即位)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见684年,)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乾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圣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乾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乾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昭宣 光烈孝皇帝 李祝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自己找

二、党项族的历史

最早的汉文文献记载党项为汉朝西羌的后裔。自远古以来,羌人就占据着青海湖周围的草原和青海湖以南,黄河、大通河、湟水源头附近的山地。在这一片地区的边缘地带,就是位于吐蕃东北部,习惯上称作安多的地方,早期党项和吐蕃的先民们大概都混杂居住在这一地区。对党项语言的研究证实,就分类而言,操党项语的人可以归为藏缅民族的古代成员。而就其文化来说,党项人则具有其他羌族族群的许多特点。

古代羌族是一个大系,有很多的分支,有因地域划分的,如:白兰羌、宕昌羌等等;也有因族群划分的,如:党项羌、吐谷浑羌等等。 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墙。 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无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党项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上国”。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国。次年,党项族领导人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境)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

开皇十六年(596年)党项首领进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兵败纷纷降附,并遣子弟入朝谢罪,向隋朝贡。

唐初武德年间(618—626年)党项相率归属唐朝。党项羌中著名的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八个部落,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其中拓拔部落最为强大。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踌招谕党项归附,党项首领之一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朝在其地设轨州(今四川松潘县西),授细封步赖为刺史。其他党项部落,亦纷纷响应,又设崌、奉、岩、远四州,并以原来各部酋长分别担任各州刺史。

贞观九年(635年),唐下诏遣使开河曲地为16州,党项内附者34万口。当时曾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结为姻亲的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赤辞,也在与唐作战兵败、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归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设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节制,封为平西公。

唐初崛兴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国,日益向外扩张,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散居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南迁,唐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辖下的25个党项州,也随着一道迁徙。党项族原住地为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居民为吐蕃贵族所役属,吐蕃称这些人为弭药。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吐蕃人取代早先吐谷浑在青海湖地区的地位,迫使众多的党项人逃离故土。

唐广德二年(764年),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自恃平定安史之乱有大功,对唐朝所给的待遇不满,起兵反叛,并煽动党项、吐谷浑等族叛唐作乱。朔方(驻今宁夏灵武县西南)节度使郭子仪为了防范党项等族受其煽动,建议唐王朝将居住在静边等六府的党项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以东一带居住;另将居住在宁朔州(今陕西榆林县境)的吐谷浑迁移到夏州以西。唐朝宗采纳了郭子仪的建议,召党项族大首领、左羽林大将军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五人人朝,亲自接见,并厚加赏赐,让他们返回各自部落,安抚部众。从此拓跋乞梅居庆州,号东山部;拓跋朝光居银、夏,号平夏部。

唐德宗即位以后,担心党项族进一步强大,会危害到唐王朝的安全,于是下令禁止商人以牛、马、军器等物资和党项族进行贸易。贞元十五年(799年),永安城镇将阿史那思昧向党项族索取驼、马等物,并经常对银、夏一带的党项族进行骚掠,党项不堪忍受,举部渡黄河躲避。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唐复设宥州(今陕西靖边县西),以保护党项,党项得以迁回。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命太子中允李寮为宣抚党项使。自此以后,党项部落再度繁盛,远近的商人都带着货物到该地与党项族人民交换羊、马等牲畜。

唐文宗太和、开成(827—840年)年间,该地藩镇的一些统治者放任当地豪强、商人肆意掠夺党项族居民的羊、马财产,引起党项居民的极度不满,纷纷举行起义。其中以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盐州(今宁夏盐池县北)一带的规模最大,断绝了交通,给唐朝统治者以有力的打击。唐武宗为了平息党项部民的反抗,多次下令安抚,并以侍御史崔君会、李鄂和郑贺分别为灵、延(今陕西延安市)、麟(今陕西神木县北)等地的安抚使。党项族的起义逐渐平息。

唐末宋初以来,拓拔部和被称为平夏部的夏州部落首领,接受唐、宋封授的官职,并且入居州衙通过贡赐的方式,接受了汉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他们以这种特殊的地位,在对外作战时召集各部落形成暂时的联合。宋朝皇室也通过他们来控制党项各部落的对外掳掠。 宋朝初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附宋,并助兵对北汉作战。宋朝亦对夏州李氏政权羁縻统治。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传至李继捧,发生了党项贵族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宋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继捧弟李继迁采纳部下张浦的建策,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北宋惟恐党项人“居城自雄”,下诏毁了“统万城”,将20万党项人迁到绥、银等州,也就是现在的横山、米脂、绥德一带。从此,党项族便居于银、夏、绥、宥、静五州(一说是四州,没有静州)。至此,拥有近600年历史的“统万城”渐渐沉寂在毛乌素沙漠之中。 西夏建国 宋初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拓跋李氏的不满。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李德明时,依附宋朝,转而对回鹘、吐蕃部落展开大规模的攻掠,极大地加强了党项奴隶主贵族的力量,扩展了统治的领域。 党项割据政权经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一代的休养生息,已经具备了立国的基础。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并汇编字书十二卷,定为“国书”。 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西夏建国后,党项族的势力不断发展,其疆域方圆二万余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今内蒙古阿拉善戈壁与鄂尔多斯草原及西部的巴盟、包头一带,皆属西夏所辖。著名的西夏遗址有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寺、阿盟额济纳旗西夏黑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城塔古城及巴盟临河高油房古城等。

李元昊死后,他不满2岁的儿子李谅祚成为皇帝,由其母没藏氏专政。辽攻西夏,夏大败,向辽称臣。李谅祚子李秉常即位后被其母梁太后幽禁。西夏拱化元年(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归夏。梁氏又发动与宋的战争。失败后被迫让权于李秉常。李秉常死后他三岁的儿子李乾顺即位,梁氏再揽大权。重新发动与宋和辽的战争。李乾顺亲政后采取依附辽,于宋修和的策略。战争逐年减少,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西夏雍宁二年(1115年)金朝立国,开始发动对辽的进攻。

西夏元德五年(1123年)辽天祚皇帝兵败逃到西夏。同时金使到西夏劝李乾顺将辽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击。李乾顺看到辽灭已不可挽回,答应了金的条件。从此西夏归服金。金侵北宋时西夏随其尾迹而入,获得了数千里的土地。

李乾顺死后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内发生了强大的饥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发生了巨大的人民起义。李仁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从桓宗到神宗 李仁孝死后,其子李纯佑即位,政治腐败,国势日益衰落。西夏应天元年(1206年),他的堂兄李安全篡位,杀李纯佑。李安全改变了与朝贡金朝的政策,开始朝贡此时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族。他发动了与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使两个国家被削弱,而且,他统治时期,西夏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极点,而李安全自己却十分腐败,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处怨声载道。再说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没有给他带来蒙古的友好。早在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年)大蒙古国就开始进攻西夏。至西夏应天四年(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无以抵挡。

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西夏内部发生宫廷政变,李遵顼篡位,李遵顼仍然保持着襄宗(李安全)的作风,西夏政治更加腐败。

西夏光定六年(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帮助成吉思汗西征,触怒了蒙古汗国,次年大蒙古国第四次进攻西夏。

西夏光定十三年(1223年),由于李遵顼声称自己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 西夏的灭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败下,终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虽然夏献宗李德旺是治国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权覆灭命运。李德旺打算趁大蒙古国成吉思汗西征之际抗击蒙古国。不料机密泄露,西夏乾定二年(1224年)蒙古攻克兴庆(银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质,才得免灭国。

西夏乾定三年(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

西夏乾定四年(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

西夏保义二年(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汗国,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窝阔台大汗按照成吉思汗遗嘱将其杀掉,西夏皇族乃至党项全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西夏亡国之后,夏国的拓拔贵族带领部分民众迁徙到了现在西藏甘孜一带的藏区木雅,重新建立了西吴王国。这个历史上的西吴王国,有专家考证出就是西夏王国的延续。至今,西藏甘孜地区来流传着西吴王的传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820再度出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820再度出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