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守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守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关于古代守城方面的?
古代十里,换算成现在也就五里而已,而城池因地制宜,不可能为完全规则的矩形,每面也就一里左右长,在古代,是一个上县或者州府的城池规模,算是中等。
“地形者,兵之助也。”据险而守,具有先天性的优势,比如函谷关、汉中、潼关,正常情况下都是一夫当关的雄关宝地,关乎一国之命运,由此可见地利的优势。
在敌我双方士兵素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守将持重些,又有足够的粮食,排除外因,这个规模的险要城池,三千人就可据守,五千人就可死守,但如果有一万人,可采用添油战术,分为两至三拨,轮流山岗,就算20万精兵来犯,也可保不失,固若金汤,在己方无援军的情况下,守个一年以上是不成问题的,之所以是保守的一年,那是因为,这等规模的城池,在无火器时代,在投石机、床弩、火烧、地道掘进、城墙掘洞、云车等轮番上阵,虽然对这些手段,古代守城军队都有反制的办法,但扛住一年以后,城墙已经破烂危朽,守军彻底有效的修补城墙是不现实的。守军一万人,已经是十里之城容纳士兵的临界点,多了就有些拥挤了。(PS:参考战例:明末,李自成三次围攻开封,开封作为河南省会,周王府所在,如此大城,无险可守,反而是城外李自成在山上架起大炮,轰击城内,而开封仅凭不到五千军队,在弹尽粮绝,城内连老鼠树皮吃绝,公开吃人的情况下,两次守住开封,让李自成数十万大军(可战之兵也有十余万)围攻数月不得,只能撤军。第三次时,在十八般手段和计谋用尽的情况下,还是无法越雷池一步,最后只能掘开黄河,水淹开封泄愤。)
虽然有不少前例,但个假设不是很成立,守军光粮草一项就解决不了,然则纵观历史,攻城一方的战损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攻城一方伤亡超过或者接近三分之一时,疲兵的战力和士气都不适合再继续作战,除非是决死一战,否则进攻一方必会撤兵无疑,以待来年春夏再做打算,否则不但士气大挫,自身实力伤筋动骨,还可能遭到哗变,甚至是守军的反噬,因为攻守双方的士气循环是呈反比的。(PS:往往愈是强悍的军队,进攻时的战损承受能力就越低,譬如:后金的八旗兵,侵华日军,假如当初在关宁,大明有能力消灭后金三分之一的军队,清国也不敢有如此大的野心。)
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攻守双方不止要拼兵力粮草,更重要还是将领的决策和指挥布阵能力,其次是军队的士气,再次是单兵的素质,兼而要契合天时、地利、人和。
孙子兵法言:“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得出一个结论,据险而守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十里的中等城池,方便将领的兵力部署和调配,军队的反应速度在这类型的城池更快更灵活。
十里险要雄城,排除将领、粮草、季节天气等因素,双方士兵素质不相上下,则三千兵马至少可敌三万以上精兵,五千可敌十万,一万可让十万大军望而却步,也可挡住30万大军去路,如果在城里塞下一万五千守军,此城理论上不可攻破。
然则,作为守势一方,在军事学上来说,没有防线和雄关是不可攻破的,事在人为嘛。理论始终是理论,就算城中有一万精兵,敌军发兵一万来攻,敌军要么是发疯找死,要么就是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把握,他可能是昼伏夜出的突然袭城,可能是有内应,谁知道呢,所以世界军史,才有了如此多不可思议的战例......
PS:敲字不易,LZ给点分吧~~~
二、最绝望的守城战:坚守半年,为何在42万救兵赶到之时,果断投降?
《资治通鉴》有如下记载:
(王)寻、(王)邑纵兵围昆阳,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指更始帝刘玄)在宛(城),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
《资治通鉴》
(王)邑曰:“吾昔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 *** 也。当先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
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钲鼓之声闻数十里,或为地道、冲輣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王凤等乞降,不许。
(王)寻、(王)邑自以为功在漏刻,不以军事为忧。
严尤曰:“《兵法》:‘围城为之阙’,宜使得逸出以怖宛下。”
(王)邑又不听。
可见,严尤力劝新莽军队统帅王邑:昆阳城虽然小,但城池坚厚,应该舍弃昆阳不攻,先去进攻在宛城外面攻城的更始帝刘玄。大军忽然攻击宛城,刘玄军队惊愕,肯定会马上奔逃而去。
如果宛城围城敌军大败,昆阳城自然可以不攻自破!
王邑 画像
对此,王邑摇头不听:“当初我被皇帝差遣进攻翟义,就是因为没有临阵活捉翟义而受到责罚和谴责;如今,将百万大军,路中遇到昆阳如此小城而不能攻克,就不能产生示范效应。我就是要屠灭昆阳,然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让敌人触目惊心,才能取得日后不战而降的效果!”
于是,王邑指挥新莽军队,把昆阳围得层层叠叠数十重,钲鼓之声,远达数十里之遥。同时,下面挖掘地道,上面冲车云梯,新莽军队多层次猛攻昆阳。
反正有的是军资,新莽军不停乱发弩箭,致使当时昆阳城内矢下如雨。城内人临井取水,都要几个人一起去,有人汲水,有人张着门板做盾牌遮蔽箭矢……
王邑令新莽军不停乱发弩箭
在如此攻防劣势下,城内防守的王凤等人也坚持不住了,派人到城外乞降,希望王邑能够饶命。岂料,王凤等人的乞降竟然遭到王邑的拒绝。他派人斩杀来使,给昆阳城守军一个明白无误的信号就是:投降没用,我们新朝大军就是要攻克昆阳,然后尽情杀人屠城!
王凤 画像
既然投降都没用,昆阳守军也就最终死心了。大家铁下心来,反正都是一个死,与其投降被砍头,不如挣扎一下,死于守城算了……
而王邑、王寻两位新莽大军主帅,自认为马上能够破城,心思根本就不在攻城方面,日夜笙歌,已经开始准备庆祝活动,并且让人草拟上报王莽的公文写作内容。
王邑令新莽军用冲车撞昆阳城墙
王莽新朝大军内,只有严尤一个人忧心忡忡。不久,他又向王邑建议:“既然您不同意进攻宛城,也不同意昆阳守军投降,那就把围城的大军放出一个缺口来,这样一来,可以故意让昆阳城内的军队有部分人员能够逃出去。这些人逃出昆阳后,肯定会奔向宛城。他们会把我们大军几十万即将到来的消息传达给围攻宛城的敌军,如此,一方面使得宛城敌军惊怖,一方面也会使得我们困守宛城的友军会因为救援马上要到而誓死坚守城池。”
王邑 画像
对严尤这个建议,王邑依旧不听。废这事儿干嘛啊,昆阳城马上就要攻克,然后大军直捣宛城,肯定会全歼叛匪!
王邑不听严尤的建议,就等同于自掘坟墓。
宛城方面,由于王莽大军即将抵达的消息迟延,无知者无畏,刘縯继续指挥大军围攻。
刘縯 剧照
宛城内部的新朝官兵坚守将近半年之久,粮食已经吃尽,不久,城内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到了这个地步,困守宛城的新朝守将岑彭和严说无奈,只得开城向更始帝乞降。
至此,宛城竟然不战而下!
更始帝刘玄 剧照
刘縯大军进入宛城后,更始帝刘玄终于有了“都城”。更始手下诸将看到投降的岑彭和严说,都拔剑相向,力劝更始帝杀掉二人。确实,几个月的攻战中,由于岑彭和严说乘城据守,义军不少人在城下战死。
岑彭 画像
更始帝犹豫间,刘縯劝说:“岑彭和严说作为新朝官吏,守城是他们的职责。如今我们是要夺取天下,更要表彰岑彭这样守节的义士,不如封赠他们官职。由此,可以彰显皇帝的仁德,以为天下表率。”
最终,更始帝刘玄听从了刘縯的建议,封岑彭为“归德侯”。
岑彭 画像
可见,王邑、王寻率领42万新朝大军到来,坚守宛城的岑彭和严说竟然没有得到任何消息,最终,为了保全全城百姓不被饿死,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投降更始军队。
可见,王莽新朝军队的指挥能力和通讯能力,简直差到了极点!
(图文来自网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守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守城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