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机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机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机神的意思是什么
机微玄妙,指事情的细微之处,难以察觉,却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在古代的文献中,机微玄妙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能够洞察细微,预见未来的人。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任命》中提到:“识机神者瞻无兆而弗惑,闇休咎者触强弩而不惊。”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能够识机神的人,能够洞察那些细微的预兆,而那些不识机神的人,即使面对强大的压力和挑战,也会感到惊慌失措。
在古代的战争中,机神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中记载:“楼船战阵之録,强弩驰射之书,莫不动会机神,发符雷电。”这句话表明,古代的军事家们在战斗中常常依赖于机神,以确保战争的胜利。
机神不仅用于描述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也用于描述织机之神。清钱泳在《履园丛话·杂记上·机神庙》中记载:“机杼之盛,莫过於苏杭,皆有机神庙……相传河南子某者,迁居钱塘,始教民织染,至今父子并祀,奉为机神。”这段记载讲述了机神在织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其的崇拜。
在其他文献中,机神也被用来形容人的机灵和敏捷。《抱朴子·汉过》中提到:“令色警慧,有貌无心者,谓之机神朗彻。”这句话中的机神,指的是那些外表机灵,但内心却空洞无物的人。
《周书·崔猷传》中记载:“﹝仲方﹞机神颖悟,文学优敏。”这句话中的机神,指的是仲方的机灵和敏锐,以及他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才能。
明代高启在《顾荣庙》中也提到:“军司吴国秀,机神夙超朗。”这句话中的机神,指的是顾荣的机灵和敏锐,以及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综上所述,机神在古代的文献中,被赋予了多重含义,既有对人的智慧和洞察力的描述,也有对织机之神的崇拜,更有对机灵和敏捷的赞美。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智慧和机敏的重视,以及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
二、“仪观与机神”的出处是哪里
“仪观与机神”出自宋代魏了翁的《赠画工王三锡传神》。
“仪观与机神”全诗
《赠画工王三锡传神》
宋代 魏了翁
气质纷不齐,四海无似人。
藉令貌相近,气有醇不醇。
善观人品者,仪观与机神。
正邪眸子见,善恶眉间分。
且如苦与虎,二人自非伦。
而俱类孔子,俗眼何昏昏。
古人有梦遇,便知为良臣。
又能记眉目,晓然得其真。
此须以神会,难与浅者论。
王生归为我,试语司寇君。
此理充得去,三代同此民。
《赠画工王三锡传神》魏了翁 翻译、赏析和诗意
《赠画工王三锡传神》是宋代魏了翁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王三锡的神情和气质,并通过对他的观察和评价,展现了对他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赞美。
诗词以对王三锡的描绘开篇,表达了他与众不同的气质和独特的个性。作者称他的气质纷不齐,意味着他的气质与众不同、独特非凡。接着提到他的仪态和相貌与自己相似,但内在的气质却有高尚和纯真之处。这种对他外貌与内在的对比,使得他更加引人注目。
接下来,诗词谈到了善于观察人品的人,能够从王三锡的举止和神态中看出他的高尚品德和聪慧才情。这种正邪眸子的鉴别和善恶眉间的分辨,显示了作者对王三锡高尚品格的肯定。
诗词进一步比喻王三锡与普通人的差异,将他与苦和虎做对比,强调了他与常人的非凡之处。尽管王三锡与作者都有类似的气质,但他们并不属于同一类别。然后,作者将王三锡与孔子相提并论,认为只有像孔子那样卓越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才华。
接着,诗词提到古人做梦能够预见王三锡成为一位良臣,又能够准确地记住他的眉目特征,这使得他更加真实可信。最后,作者表示这种神奇的才能需要通过心灵的交流才能理解,难以与浅薄之辈相提并论。因此,作者请求王生(指王三锡)回到自己身边,向司寇君(可能是作者的友人)讲述这一理念,以期在这个时代中找到与三代人相似的杰出人才。
这首诗词通过对王三锡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他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敬意。与普通人相比,王三锡的气质与众不同,他的仪态和外貌吸引了观察者的目光,同时他内在的气质也充满纯真和高尚。作者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认为只有具有卓越才华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他的价值。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展示了王三锡的非凡之处,以及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机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机神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