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朱家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朱家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在民国历史上对朱家骅有哪些评价?
在民国历史中,朱家骅对朱家骅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他对陈独秀在生活上的帮助上。朱家骅,留德博士,1917年在北京大学教德文,1924年起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1927年后担任中山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央大学校长,1931年任教育部长。在朱家骅的任期内,他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代理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身份,秘密地三次资助陈独秀,每次均以医药费、困难补助费的名义,共计资助一万四千元整。这种资助形式上不附带任何条件,包括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在资助过程中,朱家骅与陈独秀之间保持着秘密的联系,以确保资助的保密性。朱家骅的这些行动不仅展现了他对陈独秀个人的关怀,也体现了国民党内部对陈独秀这一复杂历史人物的复杂态度。
在资助陈独秀的同时,朱家骅还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的身份,通过陈布雷的渠道,为陈独秀提供了额外的资助。1942年1月17日,陈布雷致朱家骅,再补助陈独秀八千元,这表明了国民党内部对于陈独秀这一历史人物的态度。朱家骅的资助行为,不仅反映了他对陈独秀个人的关怀,也体现了国民党内部对陈独秀这一复杂历史人物的复杂态度。朱家骅在资助陈独秀的同时,还通过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的身份,为陈独秀提供了额外的资助,这说明了国民党内部对于陈独秀这一历史人物的态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陈独秀在晚年的生活,除了来自朱家骅的资助之外,还得到了其他人士的帮助。例如,邓仲纯和邓季宣兄弟承担了陈独秀在江津城中日常生活所需的主要费用。杨庆余作为房东,也未向陈独秀收取房租。陈独秀在江津时期的生活并不算清贫,他的生活费用主要来自于邓仲纯和邓季宣兄弟的资助以及《时事新报》每月按时寄来的160元,以及北大同学会每月稳定的300元汇款。此外,陈独秀还接受了一部分来自社会的资助,包括北大同学会的资助、国民政府的资助,以及张国焘的资助等。
在陈独秀的晚年生活中,他不仅接受来自不同人士的资助,还通过自己的著述活动来维持生活。他的著述活动包括《中国古代语言有复声母论》、《〈荀子〉韵表及考释》、《广韵东冬钟江中之古韵考》等学术著作,以及《实庵实说》、《孔子在中国》等文学作品。这些著述不仅体现了陈独秀在学术和文学领域的成就,也为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来源。然而,尽管陈独秀在晚年生活中接受来自不同人士的资助,以及通过著述活动来维持生活,但他的生活仍然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例如,陈独秀在晚年时期接受的资助大多用于维持生活和治疗疾病,未能为他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
综上所述,朱家骅对陈独秀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他对陈独秀在生活上的帮助上。朱家骅的资助不仅体现了他对陈独秀个人的关怀,也体现了国民党内部对陈独秀这一复杂历史人物的复杂态度。陈独秀在晚年的生活除了来自朱家骅的资助之外,还得到了其他人士的帮助,但他的生活仍然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在这一背景下,陈独秀通过著述活动来维持生活,尽管他在学术和文学领域的成就为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来源,但仍未能完全解决他的经济问题。
二、朱家局长是谁
朱家局长是朱家骅。在国民党的情报组织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以戴笠为首的军事系统,一个是以徐恩曾为首的中间系统。实际上,戴笠和徐恩曾都是各自领域的副主任,还有一个主任。今天,我们来谈谈徐恩曾时期的中央政府总干事。他叫朱家华。1949年,朱家骅随蒋介石逃往台湾省。朱家骅出生于1893年。他是浙江吴兴人。1914年是改变朱家华一生的一年。这一年,他跟随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自费赴德留学。正是这段留德经历,让朱家骅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成为了民国的“亲德派”。他的个人行为也对当时的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家华回国后不久便步入政坛。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朱家骅先后任行政院长、教育部长、中共中央干事。
三、李腾飞拒聘朱家骅为校董
李登辉对国民党高层人物的态度颇为复杂,其中对朱家骅尤为不满。他坚决拒绝聘请朱家骅担任复旦大学的校董,理由是朱氏本是地质学博士,本应投身科研,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但他却热衷于追求权力和利益,试图干涉复旦的事务。李登辉认为,他们辛苦经营的学校,不应该接纳这种只想利用学校为自己谋利的人。
一九四七年春天,我(仲华)因事到上海,特意去华山路蕊村拜访李登辉老师。那时他已经退休,身边只有陪伴他多年的老校工徐福。徐福向他通报我是老同学朱承洵时,因为李老师听力不佳,误听为“朱家骅”,他立即坚决拒绝。徐福澄清我是朱仲华后,李老师才下楼接待,笑着道歉说他刚才误会了,以为是那个他讨厌的朱家骅。我们相视而笑,这段误会也成为了我们之间的趣事。
扩展资料
四、中德合作1920年代的中德合作
在1920年代,中德之间的合作经历了转折。朱家骅,作为中国中央研究院的重要人物,曾在这一时期为改善中德关系做出了贡献。尽管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失去了在中国的租界和殖民地,这反而为两国关系的重启提供了契机。1920年,德国代表卜尔熙率代表团来到中国,经过谈判,双方在1921年5月20日签订了《中德协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平等条约的典范,标志着中断四年的中德关系得以恢复。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工业发展施加了严格限制,但德国并未放弃军事革新。工业巨头和外国商界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如与苏联和阿根廷,寻找合法的武器生产和销售途径。面对国内军阀割据的局势,德国武器制造商看到了与中国重建商业联系,特别是武器市场合作的可能性。
蒋介石领导下的广州国民政府在1929年寻求德国的支持,朱家骅作为留学德国的代表,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主导了1926年至1944年间大部分的中德合作协议,德国的技术支持是原因之一。德国对中国的殖民野心减弱,且与苏联的政治立场不同,这使得德国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理想伙伴。蒋介石尤其欣赏德国的统一经验,视其为自身统一中国的榜样。
1926年,朱家骅邀请马克斯·鲍尔来华评估投资,鲍尔在1927年成为蒋介石的顾问。他回国后推动了与中国的工业合作,并为南京政府招募顾问。然而,鲍尔在中国的工作遇到了挑战,如德国对华投资的凡尔赛和约限制、中国政治的不稳定性,以及鲍尔个人的政变经历。尽管如此,鲍尔的努力为后来的中德合作奠定了基础,他提倡中国军队现代化,并建议通过开放市场推动德国经济。遗憾的是,鲍尔因天花去世,但他的贡献对中国和德国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中德合作在20世纪早期和中期的中国历史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朱家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朱家骅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