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正当防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正当防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法律分析:正当防卫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的认定要件如下:
1、有不法侵害发生;
2、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3、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4、正当防卫必须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
5、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者本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二、新民法典正当防卫标准
正当防卫需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1、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
2、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3、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人;
4、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5、对不法侵害行为人,在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时,所造成损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过当怎么判罪
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的经验,在对防卫过当量刑时,应考虑以下情节:
1、过当程度
过当程度的大小体现了社会危害性程度,因而影响到防卫过当的量刑。
2、防卫动机
在过当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其防卫行为是出于何种动机,例如是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还是保护本人利益,显然影响对防卫过当的量刑。
3、权益性质
正当防卫所保护的权益的性质,在对防卫过当量刑时,应该加以考虑。
4、社会舆论
在对防卫过当量刑时,还要考虑社会影响,既不挫伤公民正当防卫的积极性,又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严肃性。“抡起一个木制小椅子挥了了过去打中于某头部造成重伤”应该属于重伤,害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由于该行为是防卫过当,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所以,这有可能判三到五年的有期徒刑。
正当防卫涉及的重大案件,不法侵害人有的受到重大伤害,有的死亡。“死者为大”“死了人就占理”,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不管死伤者的行为本身是否正当,其家属、亲属往往以此为由向司法机关施加压力,有的甚至形成集体闹访,危及社会稳定。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三、正当防卫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1、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即不法侵害的产生与存在。
2、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即正当防卫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 ,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第三者实行。
4、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我国刑法典将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地进行的不法侵害规定为公民实施正当防卫的首要前提条件,也即实行正当防卫,就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正当防卫的限度条
四、什么叫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不受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法律上,正当防卫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素:
1. 防卫目的: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不包括为了报复或追求其他非法目的。
2. 防卫对象: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对于无辜的第三者不得进行所谓的“防卫”。
3. 防卫时间:防卫行为应当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实施,对于已经结束的侵害行为,不适用正当防卫。
4. 防卫必要性:防卫的程度应与不法侵害的性质和程度相当,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5. 防卫比例原则: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应当与被侵害权益的性质和程度相称,不能过当。
若防卫行为不符合上述要求,则可能构成非法防卫,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正当防卫是一种法律允许的自卫行为,但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合理行使防卫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正当防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正当防卫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