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dzikao.com

三国论原文(三国论的作品原文)【《三国论》之以智攻智】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三国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三国论原文 三国论的作品原文 三国论

三国论原文(三国论的作品原文)【《三国论》之以智攻智】

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三国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三国论原文
  2. 三国论的作品原文
  3. 三国论的介绍
  4. 《三国论》的意思是什么?

一、三国论原文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 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吒,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曹公、孙权、刘备,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纯,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二、三国论的作品原文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①、孙②、刘③,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④,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以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用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⑤,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⑥,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有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⑦,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⑧,百败而其志不折⑨,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惟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三、三国论的介绍

论曰:汉自顺桓之间,国统屡绝,奸回窃位,阉宦满朝。士之蹈忠义履冰霜者,居显列则陷犯忏之诛,伏闾则婴党锢之戮。当是时也,天下之君子,扫地将尽。虽九伊周、十稷契,不能振已绝之纲,举土崩之势明矣。熹平中,大黄星见楚宋之分,辽东殷馗曰:“其有真人起于谯沛之间。”以知曹孟德不为人下,事之明验也。先时秦帝东游,亦云金陵当有王者兴。董扶求出,又曰益州有天子气。从兹而言,则长江剑阁,作吴蜀之限;天道人谋,有三分之兆,其来尚矣。

四、《三国论》的意思是什么?

太祖距长江天险,敛荆、襄之地欲覆汉廷。文臣武将,群英荟萃。扫天下以清四海,抚八荒以救万民。东到北海、西至武威、南及合肥、北距乌丸,纵横千里,时人莫能及也。

太祖年少为宦,查秋豪,辨是非; 肃乡里,治贵戚。声名远播于四海,功业普及于六合。 神州热土,中官颠覆,朝廷蒙蔽,闭塞天听。中平初有以黄巾之乱。黄巾杀豪强,罢地主,斩官吏,距官军。太祖当先,携曹仁、夏侯敦等辈,领豪杰数千,树官军之帜,以汉朝之兵,席卷中国。黄巾之乱遂平。

殆董卓入京,占据朝廷。欺榨百姓,鱼肉乡里。仿效王莽,妄谈废立。太祖忌之,以赴大义,持七星之剑以杀之,不幸行露,乃流浪荒野,东西逃窜。县尉陈宫,微末出身,得获太祖,纵情以释。誓随太祖,共创大业。太祖以查微之心,误伤人命,以有千古枭雄之言,曰:“宁教吾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吾!”而后回乡幕勇,发动抗暴,天下云集响应,十八路诸侯乃列于汜水之前。

董卓既没,天下相争。袁绍磐河战公孙,袁术跨江击刘表。太祖鹰扬青、兖,屯雄师十余万傲视中原。袁绍患之以大棘,欲剿除之,乃举倾国之旅,遮天蔽日之旌,以虎吞神洲之势,并力西向,距太祖于官渡。太祖以逸待劳,善纳荀攸之谋,辗转于乌巢,策兵以乱计。绍优柔寡断之人,刚愎自用之徒,百万师出,数马刁回。是时太祖广集天下之英豪,共创大业,天下无人可及也。

时先主在江夏,吴侯在建业,聚力抗曹,抚汉安刘。有诸葛、庞统、张昭、张紘为之谋,周瑜、子瑜、马良、程普通其意,关羽、黄盖、甘宁、太史制其兵。以区区五万余人,抵曹军于江左。赤壁之役,曹师远征,北军疲惫,不习水性。而后来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赤壁烈火,绵延千里,曹公侥幸得脱,赖众将合力突围保全性命。回都时,百万之众已没矣。三分之势乃成于此时焉。

操利天时,权拥地利,备占人和。先主自入西川,广屯良田,攻守不异,庙算层出,谋略不穷。关羽威震华夏,坐阵荆襄; 张飞西盘阆中,羌戎莫犯; 黄忠得定军之要,曹魏胆惧; 马超守凉州要害,作夹击之为; 赵云随军出征,历显长坂之威武。更有卧龙、凤雏、法正、董允、蒋琬一般谋士,魏延、王平、马岱、廖化、傅俭一般武将。有囊扩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内立国家,外制兵权,盛行当时。

吴主利长江之险,诸侯畏惧。沃野之土,浩浩千里。夷州纳贡,豫章献礼,江陵水军,合肥步骑。六郡八十一州之声势,三军百万之大举。雄距一方,不可与争也。

乃可引论:魏、蜀、吴皆兵精粮足之地,英才汇聚之土,盍未终得天下,晋历世不久,反得之邪?魏万事皆得,唯不得其帅; 蜀万事皆得,唯不得其土; 吴万事皆得,唯不得其主也。诸葛亮尝曰:“益州之地,沃野千里,民殷国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帝业之成乃赖众方协力,何以一方居万全耶?况先主少时,走当阳、奔夏口、败樊城、弃新野,几无容身之地。全乘上下同心,百姓相随,赤壁一战,奠土西方,可偏安而不可争天下也。孙氏庶子,历三世之地,食祖宗之遗膏,不思进取,人材无几,人民凋弊。岂不尝闻“江东群鼠”乎?曹魏自枭雄逝,干戈四起,匈奴叛乱,主帅弃印,叛党蜂起,司马篡权,奸臣秉政,废立犹同儿戏,嗣位如同草芥,百姓憎恶,更负汉贼之名,焉能不败也?

由此观之:三国虽名,实乃一国也:皆亡于内也。此岂有异乎?三国据中国之大,非不能自守而亡,日集年累,乃为初生之犊一一趋灭。苟以全国之巨,而从三国灭亡之故事,此诚为天下笑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