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武经七书是哪几本书(武经七书中把什么列为七书之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武经七书是哪几本书(武经七书中把什么列为七书之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宋朝政府颁布的武经七书中把什么列为七书之首
宋朝政府颁布的武经七书中把《孙子兵法》列为七书之首。
一、《孙子兵法》时代背景
孙武生活在春秋晚期,正值中国历史上贵族分封制向君主集权制过渡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为了赢得战争,夺取政权,人们普遍重视对战争经验的总结,需要军事学家根据战争实践经验做出理论指导。从这一方面来看,孙武编撰的《孙子兵法》,是时代所需。
其次,孙武生活在齐国,齐国文化主张使用和兼容的文化,姜太公建立的兵学系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近一步发展,兵学也是齐国学术体系里富有特色和影响的组成部分。
二、《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简介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因其著作《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孙子也被后世尊称为“兵圣”。
孙武是虞舜远裔,将门之后。其先祖发祥于陈国,后因内乱,弃陈国奔齐国,世为齐卿。
《孙子兵法》的特色
一、完整的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有完整的军事认识论思想,包括“知彼知己”的军事认识原则,“相敌”“动敌”的军事认识方法及运用数理推理获得战争胜利的认识方法。
《孙子兵法》中包含了大量军事心理思想,分为军事管理思想和心理战思想,《孙子兵法》还论述了军事理论观,包括战略理念、治兵之道等内容。
二、适用范围广
《孙子兵法》不仅提出了完整的军事理论,不受国家、民族、行业和时代的限制。它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应用广泛,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
它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其译本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并诞生了诸多研究成果;它不仅适应于军事领域,也通用于政治、经济、商业等各个领域。
三、文学特色
《孙子兵法》使用格言文体著兵书,仅用六千字左右便将春秋时代约300年的战争史的规律和经验阐述出来,其文字都经过高度凝练加工,书中的不少单字都是多义的,内涵丰富,文字精美。
二、宋朝政府颁布的《武经七书》中,把()列为七书之首,进而肯定了该书的...
宋朝政府颁布的武经七书中,把《武备志》列为七书之首,进而肯定了该书的兵学经典的地位。
《武备志》是明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属于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明朝茅元仪辑,240卷,文200余万字,图738幅,有明天启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宽文年间(1661~1672)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流传。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300万册件古籍善本中,《武备志》拥有目前已知存世的、最古老的越洋航海图。在宋朝政府颁布的武经七书中,把《武备志》列为七书之首,进而肯定了该书的兵学经典的地位。
《武备志》作者简介
茅元仪(1594~1644?),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自幼“喜读兵农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关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
崇祯二年(1629),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即菊花岛,今辽宁兴城南),获罪遣戍漳浦(今属福建),忧愤国事,郁郁而死。他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武备志
三、《武经七书》之首是:
武经七书之首是六韬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宋朝以后被列入了《武经七书》之首。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武经七书》之首应该是《孙子兵法》
四、武经七书是哪几本书
武经七书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1、《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即《孙子》,又称作《武经》、《兵经》、《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期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2、《吴子兵法》
《吴子》又称《吴子兵法》、《吴起兵法》,是一部兵法著作。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
3、《六韬》
《六韬》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又称《姜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问答形式呈现,以周武王设问、姜太公答之,来探讨各种古代军政议题。
4、《司马法》
《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称《军礼司马法》,共155篇。汉朝以后,该书多有散佚,至唐朝编《隋书·经籍志》时录为3卷5篇,列入子部兵家类,称为《司马法》,即今本《司马法》3卷5篇的原型,其中既涉及了春秋时的制度,亦涉及了战国时的制度。
5、《三略》
《黄石公三略》原名《黄石公记》。旧题黄石公撰。学者一般认为此书是后人托名伪作,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认为大约成书于西汉末年。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
6、《尉缭子》
《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7、《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简称《唐李问对》。旧题李靖所撰。由于新旧唐书都没有此书的记载,所以许多人怀疑此书是伪作。北宋陈师道等认为是宋人阮逸伪托,元朝马端临则认为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震等人所校正。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是熟悉唐太宗、李靖的思想的人根据他们的言论所编写的,系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多次谈兵的言论辑录,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军制、阵法、训练、边防诸问题,但主要讨论作战指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武经七书是哪几本书(武经七书中把什么列为七书之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武经七书是哪几本书(武经七书中把什么列为七书之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