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点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缑怎么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缑怎么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株连十族的人多吗?
历史上株连十族的人只有方孝孺
诛十族诛十族: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儿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妈一族)、妻二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第十族是门生之门生。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劣政。
在史料记载中,史上只有一次诛十族的事件,发生在明朝明成祖登位之时。被处刑者是当时威望甚高的方孝孺。靖难之变后,燕帝登基,但方孝孺认为朱棣篡位,所以朱棣命其起草即位诏书,他宁死不从,更予以辱骂,于诏书上写上“燕贼篡位”。屡命不从,朱棣终以诛九族相胁,然而他仍义无反顾地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终朱棣把其门生朋友归入第十族,连同原来九族一并诛杀。最终共诛杀八百七十三人,因此事下狱及被流放充军者亦数以千计。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宫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明史》中为施以凌迟。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明·方孝孺·灭十族
本来诛九族已是赶尽杀绝,但无奈某忠臣义士的一句话“创造”了一个新的刑法版本。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为树君威必先铲除先帝的臣子。当时方孝孺、黄子澄、齐泰都是建文帝的近臣,待朱棣登基仅剩方孝孺存活,于是朱棣欲杀之。
朱棣有个大臣叫姚广孝,此人情商极高,活的也明白,他建议朱棣放过方孝孺,这样能显得您更大度,朱棣心想老铁没毛病,加之刚开国也是用人之际,就赦免了方孝孺,并想让他拟诏书告诉天下我朱棣登基啦!
方孝孺可是硬骨头,不答应替朱棣写诏书。朱棣就让专人去请他上殿,没想到方孝孺不是平时的装扮,买了皮肤来进店,一身白衣,仙风道骨。好嘛仔细一看这bk的压根不是皮肤而是丧服!接着方孝孺开始了他的表演,在大殿上开始哭建文帝。毕竟叔侄一场,朱棣也有些还念自己的大侄子,还称赞方孝孺真乃忠臣也。
朱棣俯下身子,扶着方孝孺说:“方先生不必这么伤心,我不过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
“那成王在哪?”方孝孺问。
“他自焚死了。”
“那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
“国赖长君。”这个问题已经让朱棣有点尴尬了了。
方孝孺反驳道:“那怎么不立成王之弟?”
这一下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朱棣想了一下说:“这是我的家事。”接着想找个台阶下,叫公公拿笔墨来,坚决地说:“诏告天下,非方先生来写不可!”
方孝孺接过笔,大大的写上了“燕贼篡位”几个大字,然后又是一顿操作,边哭边骂:“死就死!诏书绝不能写。”
我大明成祖的脾气遗传了他爹,肾上腺素蹭的一下就提高了,威胁方道:“你不怕我灭你九族吗!?”谁曾想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你就算诛十族又怎样?”此时朱棣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姚广孝也不敢再求情,好,朕就诛你十族。于是朱棣将方孝孺的门徒们算一族,和同亲人九族一起,称为十族一同诛杀。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而对方孝孺本人,更是残酷,朱棣恨他嘴硬,便叫人将他的嘴角撕开,一直撕到耳根处,怎一个惨字了得。也就是说灭十族是方孝孺“起草”,朱棣“实施”的刑罚,史书记载的仅此一例。
到此结束,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缑怎么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缑怎么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