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华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游戏治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儿童游戏治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利用游戏疗法帮助治疗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
儿童的天性是游戏,游戏代表着的儿童天真无邪的自由状态以及儿童潜在的一些创造性的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儿童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以及沉浸其中的专注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游戏给孩子的这样一种良好状态,提供了条件,让孩子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说去做,释放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游戏疗法是以游戏为治疗手段,帮助问题幼儿处理恐惧、愤怒、敌意等情绪障碍的一种情绪治疗方法。游戏是儿童的语言,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有效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感情。
一、利用游戏疗法帮助治疗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首先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1.建立一种温暖友好的关系;
2.极具耐心,完全接纳儿童;
3.营造一种宽容的气氛,不强制、不压迫;
4.反馈儿童的感受,帮助儿童理解自己的情感;
5.尊重儿童,相信他们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
6.儿童引导前进方向,追随儿童,不让儿童因取悦而行动;
7.牢记治疗的持续性、持久性,不要催促儿童;
8.建立一定的规则,时间概念意识、基本的行为规则(不攻击、不损坏)。
二、具体操作方法:
(一)交流互动形式。
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激励幼儿主动描述相关内容,比如:运动类的比赛项目(走、跑、跳、平衡等)、球类项目(传球、投掷、抛接等)、捉迷藏、寻找藏物等。
(二)被动式的理解。
通过朗读或者播放声音的方式,听说的练习。语词类(句子类)的捉迷藏游戏,通过听音辨识,说出问题结果。情境性的游戏模仿,比如:打电话。
(三)主动式的表达。
依据动作模仿,说出动作形式;听口令做相应动作等。
(四)操作性的练习。
通过桌面游戏形式,如积木、拼插类游戏、组装类游戏等,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概念。
(五)家庭日常训练。
辅助以家庭日常训练,将日常生活过程中孩子容易接触的、常见的物品,融入到和孩子的游戏交流活动过程中。
如何理解克莱因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和游戏治疗法?
关注我【心语525心语】,了解更多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现象,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吧~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1882年-1960年),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女精神分析师。
克莱因首创了儿童精神分析,她通过观察婴儿与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主要是婴儿前语言期的基础上,提出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其理论要点有:
1.儿童行为并非完全受无意识支配,更多受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
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到人的无意识(性本能冲动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所驱使,他强调潜意识动机的作用。
克莱因通过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发现了和佛洛依德不同的东西,她发现单纯生理性驱动作用不足以支配婴儿的行为,对婴儿而言更重要的是和重要人物建立关系。克莱因的这个发现被后来被美国心理学家哈洛(Harry F. Harlow 1905年-1981年)的恒河猴实验所证实:
让新生的婴猴出生的第一天起与母猴分离,并给它两个替代的玩偶猴妈妈,一只是铁丝玩偶胸前挂着奶瓶,另一只是毛茸茸的玩偶。虽然婴猴和铁丝妈妈在一起能喝到奶,但它们除了需要解决饥渴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其余时间都会和毛茸茸的妈妈在一起。这实验说明除了本能满足以外,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实验的对象虽然是猴子,但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还有一个现象可以支持克莱因的理论,曾经在孤儿院观察到一种现象是,仅提供足够的食物喂养,但很少有人去关照陪伴的婴儿有很高的死亡率。
2.母婴关系是构建儿童内在世界的基础
克莱因认为"自我"是婴儿从出生就存在的,而不是弗洛伊德认为的“本我”受挫后(不能够自己得到满足)发展出了自我。母婴关系的起源在克莱因看来,婴儿与生俱来内心就有一个母性形象,这个潜能能引导他与抚养他的母亲产生互动,建立关系。
婴儿的内在世界与最基本的客体关系(即母婴关系)联系非常密切。这种关系比其他任何关系更能成为建构儿童内在世界的基础。
母婴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
本能让婴儿必须与一个客体相联系,首先这个客体是妈妈的乳房,刚出生婴儿是不能感知到整个母亲的,只能感知到乳房的存在,俗话说“有奶便是娘”。在克莱因的理论中,乳房对婴儿来说不仅仅是解决饥饿,它是婴儿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结,在婴儿和母亲互动过程中逐渐建立依恋关系。也就是说,客体是与心理机制联系在一起的。
有了内部客体就有了内部客体关系世界(情感的世界)。内部客体关系世界的发展引导着婴儿和母亲建立关系。而母亲这个客体对婴儿的回应修正着婴儿的内部客体关系世界和婴儿的情感。这一点也是克莱因所强调的。
3.婴儿内部客体关系发展的两个基本状态
刚出生的婴儿其内心世界是二分的,好的感觉——爱;坏的感觉——恨。克莱因把这种描述为偏执——分裂状态,这一状态用的防御机制是幻想、分裂。防御机制应对的是这个阶段的焦虑——“迫害焦虑”。这时期婴儿由于出生的创伤,幻想着被迫害和被攻击,也幻想着攻击坏客体,有破坏性冲动,会出现咬、撕妈妈的乳房这类行为。婴儿在大约5个月至1周岁,心理迅速发展,随着心智发展的进步和成熟,婴儿有能力把母亲作为一个完整的客体来接受,这时婴儿体验到,原来没有好的坏的之分,好感觉坏感觉都是对一个人的感觉,爱和恨的也是一个人,好客体坏客体就是同一个人。
克莱因的两个位态理论的意义不仅仅是理解儿童前念母期内心世界的发展,也要理解到两个位态间的流动一直是伴随着发展心理的,并且是一个普遍的心理过程。
- 游戏治疗法是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的技术之一,她用游戏(玩偶、泥巴、图画和一些非语言的方式)让儿童表达自己的幻想和体验,在理解、沟通、关注的前提下,使儿童有能力争取自我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描述儿童的感受和态度,游戏治疗法历程包括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会在每种游戏里表达负向的感受;
第二阶段,开始出现明显的冲突情绪,通常是焦虑或敌意;
第三阶段,再次出现明显的负向感受,但主要是针对父母、手足或治疗师,或是出现退化性行为;
第四阶段,冲突的情绪再度浮现,但此阶段主要与父母、手足、治疗师或其他人有关;
第五阶段,儿童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正向和负向的感受而没有冲突。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少年游戏成瘾怎么治?
大家好,我是懒哥,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青少年游戏成瘾怎么治?
一、“游戏成瘾”是一种疾病。
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能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他星期和日常活动都必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
二、青少年游戏成瘾必须要进行“治疗”,具体方案如下:
1、脱瘾期:两周之内严格控制孩子不能接触游戏。那么在此过程中呢,就需要父母陪伴孩子,像朋友一样沟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脱离对游戏依赖。
2、回归期:家庭社会回归,回归到正常使用网络的状态中,就需要全家人的配合。要知道“成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原生家庭,有的家长比较忙就会放任孩子,有的则是专治暴力型家庭会让孩子逃避在游戏中不能自拔。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成瘾”需要家长参与进来一起学习进行治疗,必要时要带孩子去正规医院,才能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欢迎小伙伴们留言评论哦!
首先,青少年网络游戏上瘾,很大程度上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存在感,在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很容易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发现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时,如果这个时候家长采用强硬的手段来禁止亲少年上网,只能让青少年愈演愈烈,更加觉得游戏世界才充满自己想要的东西,会产生更强烈的叛逆心理。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带领孩子去旅游了、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感受到现实世界也是有人在乎、有人爱他的,多花一些时间去陪陪孩子,这样才有助于青少年走出网络游戏的世界。一味的打骂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也可以多培养孩子兴趣,爱好 ,比如,游泳,乒乓球,网球,足球,篮球。孩子喜欢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除了游戏以外的事情都可以做。
多陪陪孩子
多陪陪孩子
多陪陪孩子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希望可以帮到您。
首先,青少年网络游戏上瘾,很大程度上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存在感,在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很容易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发现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时,如果这个时候家长采用强硬的手段来禁止亲少年上网,只能让青少年愈演愈烈,更加觉得游戏世界才充满自己想要的东西,会产生更强烈的叛逆心理。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带领孩子去旅游了、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感受到现实世界也是有人在乎、有人爱他的,多花一些时间去陪陪孩子,这样才有助于青少年走出网络游戏的世界。一味的打骂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多陪陪孩子
多陪陪孩子
多陪陪孩子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希望可以帮到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94亿,其中,12岁到16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游戏成瘾的高危人群,也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那么,什么是游戏成瘾?如何预防青少年游戏成瘾呢?
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牛雅娟表示,游戏成瘾为通俗说法,专业名词称之为游戏障碍,在2019年5月25日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已将游戏障碍纳入精神疾病的范畴。12~16岁的青少年,其大脑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对行为的控制力不强,所以游戏障碍易“找上”他们。
游戏障碍主要是一种游戏行为的模式,其核心特征有以下几点:
1.对游戏行为是失控的,包括对游戏的开始、结束,玩游戏的时间、频率、场合等都处于无法控制的状态。
2.日益沉迷于游戏,丧失了其它兴趣爱好。
3.出现一些负面问题,如不上学,影响人际关系,对学业、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那么,游戏障碍该如何治疗呢?牛雅娟介绍,形成游戏障碍的病因较为复杂,与生物、心理、社会等都有关系,其与其他精神疾病相同,在治疗方式上属于综合治疗。其中,心理治疗非常重要。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即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孩子在玩游戏之后,特别容易在游戏当中获得归属感、成就感、愉快感、幸福感。对孩子而言,家庭治疗很重要,包括对其父母的治疗,直接和游戏“较劲”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其次,我提到,在临床上他们会为孩子做动机增强的强化治疗,如有的孩子觉得自己没有问题,根本不需要改,这样的孩子就没有动机,需要让其变得有所动机;有些孩子懵懵懂懂,觉得自己好像有点问题,但觉得问题不大,又没有下决心真的要改变,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让他确定真的需要改变,使其明确游戏真的带给他很多问题。
第三,在临床上,认知行为治疗也较为多见。有些孩子对自信的认知,包括对学业困难、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认知都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非常不开心,更愿意在网络中寻求快乐,对于这样的孩子,认知行为治疗非常重要。
最后,我介绍了行为替代脱瘾治疗的方法,即对一种物质成瘾,就用另一种物质去替代。游戏是一种成瘾行为,需要帮助患者找到除了游戏之外,能让其获得归属感、愉快感、成就感、幸福感的爱好。
现在的确有很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网络游戏在一时间里成为了家长老师所憎恶的东西。
不过要说如何治游戏成瘾,那么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彻底的封禁游戏市场,将所有的游戏全部下架。但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毕竟游戏已经发展成一种产业,游戏也作为一种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这样说起来游戏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治青少年游戏成瘾呢?那就需要家长、老师、游戏厂商的多方努力了。首先,家长严格控制孩子对手机的使用,即使到了非得用手机查资料的时候,也要在家长的监督下使用手机,其次,老师在学校里要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三观的引导,让孩子们自己认识到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对自己的人生是毫无益处的,只有走出虚拟,才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精彩的世界。最后,就需要游戏厂商出台一些健康政策,上线防沉迷系统,对孩子们玩游戏的时段和游戏时长进行限制。
最后,我想说,只要不去沉迷于游戏,游戏对放松心情还是有益处的,毕竟现在的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实在是太大,也需要适当的放松放松,但凡事总有个度,沉迷于游戏是绝对不行的,也希望青少年们赶紧摆脱游戏瘾,多看看这个美丽的大千世界。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拙见。
男孩几岁就开始叛逆?我家10岁了,天天爱玩游戏,吃鸡那些,怎么治?
其实爱玩是人的天性,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不需要考虑生活的压力的话,你是不是也不想去上班赚钱养家。每个人在成长时都会有叛逆期,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想要让孩子不沉迷游戏宜疏不宜堵。如果靠禁令的方式来制止他玩游戏恐怕会适得其反,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培养他的兴趣,不论是看书还是篮球,或者其他的爱好,有了其他的爱好,游戏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是很头疼,尤其孩子已经玩上瘾的,现在孩子还在眼皮底下,等上了初中,估计难管了。
给你的建议是循环渐进,你想让他一下就改掉,门都没有,你可以先规定,让他一天玩2小时,让他按时玩,先有规律,男孩子,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买些有益智的玩具,拼图或者拼装玩具,或者修理东西的玩具,陪他一起玩,看看孩子到底是喜欢玩手机,还是因为寂寞没人陪,才去玩游戏。
如果你是一味的去指责,那只会起反效果,反正也别说自己没时间吧,因为孩子吗,爱玩是天性,只是玩什么,他一般都是有样学样吧,你天天拿手机在他面前看,那他肯定在学你。
孩子在3-5岁和12-13岁这两个成长阶段,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孩子的任性和逆反心理是现在许多家长十分头疼的事情。
凡事别急着否定,多问一个为什么,这是常爸一直提倡的看问题的突破口。要想改变孩子沉迷游戏,理解他沉迷游戏的动机是什么
游戏的即时奖励设计
在BBC拍摄的纪录片《我们该玩电子游戏吗?》中,心理学家马克·格里菲斯教授的解释就一针见血,游戏最吸引孩子的,是里面的即时奖励设计。
狙击掉对手,爆头效果夸张,获得医药包,获得队友的夸奖,获得武器、战斗值、金币、血量等等,几乎每摁一次按钮都对应着即时的奖励,这些设计会极大激发玩家大脑的犒赏机制,从而让玩家兴奋、满足、想要的也越来越多,大脑这一反应,常爸在分析孩子爱吃糖的文章里也有介绍过,糖也是越吃越爱吃。
当孩子习惯于这些即时奖励后,就很难忍受像上学、考试这样需要不断付出辛苦努力,且长期坚持才能获得的回报,继而开始逃避学习。更严重的,获得即时奖励过度,大脑会出现损伤,达到医学意义的成瘾(不过科学家认为,真正成瘾患者比例非常小,绝大多数人属于玩游戏“过度”)。
如果是女同志的话,就跟他吵,如果是男同志的话,就动手揍他,无论如何?就是不给他玩儿,没什么管不过来的,坚决不给他玩,没有条件可以谈,直接动手收走,上学去送,放学去接,不行就辞职,专职孩子上下学,孩子哭也好,闹也好,服软儿也好,就是不给他玩儿,闹个几个月半年的就好了,也可以不争不吵,直接收东西,冷漠中。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的,
如果你家条件好,当然,你可以不管他。条件一般的话,还是给他谋求一个说得过去的学历好一些。高考的时候怎么也得500多分吧?
如果沉迷手机和游戏,靠孩子自己醒悟的话,这种几率百中无一。
到此结束,以上就是小华对于儿童游戏治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游戏治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